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已步入了注重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新阶段。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大量出现在城市空间。
作为艺术载体与文化现象的城市雕塑,不应只关注作品具体用何种技术、什么材料去完成,还要关注它的形式与主题等艺术性的方面,除此以外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文化性的探讨和实现,即城市雕塑究竟给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和大众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了什么。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诞生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农展馆大型组雕——人民公社万岁等为代表的一批极具时代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城市雕塑作品,这些城市雕塑经过历史的沧桑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并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永恒的经典,其艺术与文化价值历久弥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在长期的实践中,部分雕塑家对于材料、技法、形式的选择以及风格、观念的运用都较为成熟并能达到一定水准,城市雕塑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发展的速度并不等同于整体水平的高度。
除了经典与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与发掘,往往成为填充和点缀城市局部空间的工具,这种“快餐式”文化现象,不自觉地成了强行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形象符号,而城市居民往往成为被动的审美客体。这背离了公共性城市雕塑的基本原则。导致这一背离现象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部分城市雕塑设计缺少规划、盲目跟风、城市雕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原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的重大意义
2020年9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通知》指出大型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场所中的艺术品,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反映,是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标识。
《通知》将现阶段大型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城市雕塑尺寸过大、品质不高、题材不宜;二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三是雕塑题材、形式、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较低;四是抄袭模仿、低级趣味等。
除了指出目前城市雕塑发展现状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知》还有的放矢、针对性极强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给出了制度层面的管理依据和创作层面的指引导向,对我国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通知》对大型城市雕塑和重要地区雕塑的管控加强了,明确禁止“以传承文化、发展旅游、提升形象等名义盲目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大型雕塑。”“原则上不得在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范围和山水景观敏感地区建设大型城市雕塑”,同时加大了重大题材雕塑的审查力度,完善了大型城市雕塑施工和维护机制,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保证。
同时《通知》呼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大型城市雕塑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新的发展理念,进而从明确建设管理重点、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几个方面对大型城市雕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更合乎新发展理念的诸多具体要求。这无疑从决策和建设管理层面对城市雕塑建设提出了可执行的方式方法,也对未来城市雕塑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创作导向和规划依据。
未来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的新发展
美化与装饰城市空间仅仅是城市雕塑的基本功能,还应该满足人类生活进步的精神需要,反映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通知》明确,我国城市雕塑应该进行有序规划和健康发展,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格局之中,同时明确城市雕塑的规划重点、具体要求、确定执行操作的有效进行。在物质和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严把大型城市雕塑建设关,并把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的迫切需要。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雕塑艺术从业者、城市雕塑的创作者和实施者,近年来的一些个人艺术实践也t涉及大型城市雕塑创作,如大型公共性雕塑作品《大地之子》和《无界》在甘肃省酒泉市的实现。作品中主打生态、人文的创作理论,从创作材料、主题风格到实施方式、观念表达,都充分尊重大众审美需求,并与时代脉搏、城市风情、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平衡。试图通过这些作品积极寻求城市雕塑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良性呈现方式。
通过作品繁荣雕塑创作、树立时代风尚是雕塑创作人员的基本素养,但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广泛增强社会责任感。艺术院校除了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创作人才,还应在宣传和普及城市雕塑文化相关知识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在高等艺术院校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和作为雕塑创作者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提倡爱岗敬业,发挥自身能量,积聚社会力量,充分认识今后城市雕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